孔融让梨害死他哥-孔融把大的梨让给了谁-乐昌法罗力400g净水器怎么样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孔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孔融让梨”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教育故事,说的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一点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并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因诵读《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而熟悉。而且,孔融还是大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呀。
孔融长大后的故事我们大家也基本熟悉,可是,你知道那位吃了大梨的哥哥长大后的故事吗?
孔融的哥哥名叫孔褒,比孔融大三岁。在孔融16岁时,东汉爆发了党锢之祸,名士张俭因揭发宦官侯览及其家属在当地的罪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张俭被迫流亡。
据《后汉书·张俭传》记载:“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张俭一路逃亡,官府一路追捕,张俭经过住宿的人家,因此被牵连而处死的人数以十计,甚至宗族亲戚都被杀害。
清末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张俭”望门投止说的正是这回事。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张褒也是好朋友,张俭情急之下曾逃到孔府,那天碰巧孔褒不在,16岁的孔融出来迎客。
张俭看到孔融太小,就没说实话,但聪明的孔融看到张俭神色慌张、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
张俭听了孔融说的话,心里踏实下来,就在孔府里躲藏了几天后,又找了个机会,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向官府告发了张俭曾逃匿在孔家,官府正郁闷着抓不到张俭呢,就把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拿下,并且审问他俩,是谁擅自藏匿并协助张俭逃跑的?
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认罪;孔褒却说张俭是我朋友,他是来求我的,和弟弟孔融没关系,坚持要由自己服罪;而孔母也说她是家长,她该对此事负责,结果闹成了“一门争死”。
郡守无法裁决,就上报了朝廷。朝廷一看乐了,真不愧是孔家后人,互相这么忠诚孝悌而又仁义,但是,这犯的事儿总得有人负责啊,最后就治了孔褒的罪,孔褒也因此而被处死。
孔融小时候让哥哥吃大梨,长大后仍然争着替哥哥认罪,虽然最后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孔褒作为哥哥,小时候吃弟弟让出来的大梨,长大后又和弟弟争着认罪,虽然张俭藏在他家中,他并不知情,但事情败露后,朝廷要问责杀人的时候,孔褒仍争着认罪,他们兄弟俩这种友爱互助的精神也永远地流传
孔融让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品质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小时候都被这个故事教育过,现在我们还拿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子女,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万千孩子学习的楷模,长大后却长歪了,除了孔融让梨,史料记载中好像没干过什么有作为的事,一些言论还惊掉人们的下巴。
孔融被称为“建安七子”,其人确实是很有才华,当然出生也显赫,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这样的一个名头让他在重视门第出生的三国吃的很开,几经波折被刘备推荐做了青州的刺史。
网络配图
后来袁绍的儿子袁潭攻打青州,将整个青州城团团包围,城内士兵只剩下了数百人,眼看城就要破了,而孔融却和平时一样悠然读书、谈笑风生,不明觉厉的人以为此人一定很厉害,可能有什么杀招等着敌人,其实然并卵,孔融什么准备都没有,镇定自若只是自大的表现,到了夜晚青州被攻破,孔融才苍茫而逃,连老婆孩子都没带。
都说读书人脑子比较好使,考虑的很全面,想法跟普通人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洞大开,孔融的脑洞就很大,言论不惊死人不休。
网络配图
三国时有一个故事说,汉末有一对兄弟,为躲避战乱和一个人搭伙逃难,途中突遇大雪,干粮也吃完了,哥哥就和弟弟商量把这个同伴杀了食他的肉以度过难关,最终哥俩活了下来。孔融看了这个故事后对兄弟俩大加赞赏,说这两人是“聪俊者”,而那个没想到这个办法被吃的人是一个“低下者”。孔融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就属于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那个聪俊者之一吧。
网络配图
《后汉书》中还记载了他对于父母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啥意思呢,就是说父母对自己本没太大的关系,子女本是父亲只是为解决个人需求的产物,而母亲就是个装东西的瓶子,不装东西了,瓶子也就没用了。
这些言论你相信是出自一个大儒之口吗?在以孝为本的古代,居然这样说父母,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六德、六行、六礼,其中六行是孝、友、睦、姻、任,恤,孔子他老人家要知道有这么一个后代,估计棺材板都按
- 上一篇: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孔子被世人称为什么圣-红日净水器在那里生产基地 [2024-09-20]
- 下一篇: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如何将林内热水器介入米家 [2024-09-20]